第(2/3)页 “对!”赵振国越想越清晰,语气激动起来,“应教授不是带了他一位姓吴的老朋友来帮忙做样机的应力分析和验算吗? 那位吴老教授,我印象很深,对咱们这个‘土办法’改造的机器特别感兴趣,连着来了好几天,问得特别仔细,还直夸咱们思路巧! 肯定是吴老教授!他看到了咱们的难处,也看到了咱们搞出来的成果,回去后,跟自己的学生闲聊时说起过这件事,而吴老教授的得意门生,就是郭副部长啊!” 这么一捋,线索就完全对上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王新军恍然大悟,感慨地摇摇头,“真是……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 事情尘埃落定,材料在郭副部长的亲自过问下以惊人的速度调拨到位,新生产线的建设终于步入正轨。 赵振国一直惦记着那份雪中送炭的恩情,特意托人弄来两罐上好的龙井茶,又让婶子精心准备了一些绿豆糕、芝麻卷糕,拎了两瓶酒,选了个周末的下午,登门拜访吴老教授。 吴老教授家里陈设简单,最多的就是满架满桌的书籍和图纸。 老人精神矍铄,看到赵振国来了,很是高兴,但看到他手里提的东西,立刻板起脸: “小赵,你这是干什么?来就来了,带这些东西,像什么话!” 赵振国连忙解释:“吴老,您千万别误会!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就是点茶叶和自家做的吃食,是我们全家,还有我们项目组全体同志的一点心意!要不是您关键时刻帮了我们一把,我们那个项目真就悬了!” 吴老教授这才脸色稍霁,示意赵振国坐下,给他倒了杯水。 老人呵呵笑了起来,眼神里带着几分回忆和调侃: “小赵啊,你真要谢,可不能光谢我。你得去谢谢老应,那个应老头儿!” 他指了指窗外,仿佛能看到老友的身影: “你是不知道,当初要不是他,堵在我家门口,在我耳朵边上念叨,说有个叫赵振国的年轻人,多么肯钻研,多么有股子闯劲,说你们那个项目思路多么巧妙,对国家多么有意义……把我这耳朵都快磨出茧子喽!我要是不答应去看看,他那个老不羞,怕是要在我家打地铺了!” 赵振国这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