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十年后我死了》


    第(2/3)页

    恐惧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她猛地从车内跳了出去。

    竟然真的看到了阿念。阿念从马上跳了下来,因为动作太急,趔趄了一下险些摔倒,但她顾不得许多,匆匆忙忙朝东安君跑了过来。

    “阿母!”

    与母亲阔别多日的阿念扑到了东安君怀中,放声大哭。虽然她并没有受什么伤,但这些天她所受的委屈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东安君一边安抚怀中的女儿,一边四下张望。她看见的是遍地的鲜血与死者,那支挟持她的北军已差不多悉数被清除,杀死他们的是……东安君看着眼前这支军队,思考了一会,“长信宫卫?”她认得他们的铠甲与武器。

    长信宫卫现在应当受她长姊的差遣,他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她的目光逡巡一圈,最后落在了一个年轻人脸上。他没有穿甲胄,但是拿着剑负着弓,看起来杀意凛凛。

    可是他的目光却又是那样的柔和。

    东安君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是在看着她,他靠着一棵树木,视线穿过众人,落在东安君的脸上,但他好像并不希望被东安君注意到他,所以他只是默默的注视,却并不上前。

    “那是陛下。”阿念从母亲怀里抬起头来,悄悄告诉她。

    原来这就是皇帝。东安君这四年来曾无数次听人提起过他,却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不,也许他们不是第一次见面。

    好像几年前,她来到洛阳接阿念回琅琊时,就曾见过这个孩子。那时他还是跟在褚谧君身边的一个宗室子。

    对,几年前那次相遇,应该就是她和这个年轻人的初识了。

    东安君定定神,上前朝他行礼,“拜见陛下。”

    年轻的君王将她扶起,“东安君不必如此……叛军竟敢对您无礼,您可有伤着?”

    东安君摇头,“敢问陛下,这是……”

    常昀站在原地,与东安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用不疾不徐的嗓音将洛阳城内发生的事情悉数说给了她。

    “原来是这样……”听后东安君一时也是百感交集。

    她本以为是皇帝与相国之间的斗争,没想到竟是褚党内部的内讧。

    东安君少年的时候,褚杨两家的关系还不错,杨氏依靠褚氏起家,长久以来都是忠诚而沉默的。

    “太后眼下还在宫中,不知生死,相国亦下落不明。”常昀声音低哑,“我与二娘逃了出来,原是打算前往小平津关搬救兵。没想到却碰上这帮逆贼对您不利。”

    “陛下打算怎么做?”东安君觉得自己与这皇帝的相处实在有些怪异,身为臣子,她对他恭敬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万人之上的君王在同她说话时,语气中却反倒带上了几分小心翼翼,这让东安君无意识间竟有了几分居高临下的姿态。

    听说这位年轻的皇帝性格暴虐,为此她还在阿念动身前往洛阳时反复叮嘱女儿要小心。然而常昀却以谦和有礼的口吻回答道:“前往小平津关的北军大营。”

    东安君扫视了眼地上倒伏的死尸,“陛下也看到了,北军已然叛变。”

    “只是部分将领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常昀说:“想来大部分北军立场此时未明,否则来袭击东安君的也不至于只有这么些人。”

    “话虽如此,可北军大营依旧危险。”

    “朕是皇帝。”常昀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

    “北军之中,向来没有尊敬皇帝的风气。”东安君反驳。她虽然不在洛阳,却也知道洛阳北军的意义,这是一支早在数十年前就被褚党彻底握在手中的军队。军中将士皆为四海各地募来的骁勇之士,由褚相任用提携,未曾蒙受君恩——几年前,成帝意图杀褚相,正是北军力挽狂澜,给了皇帝致命一击。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作为皇帝,我必需要竭尽我所能,复洛阳之安定。”他曾经十分厌恶皇帝这个身份,可既然现在他已经是大宣的君王,就得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常昀看了东安君一眼,接着又匆忙看向阿念,“东安君赶紧带着二娘离开吧。我原先没想过东安君会来的,但既然您已经到了这,那刚好可以保护二娘安全。”

    东安君心中有千万种念头闪过,但女儿和自身的安危终究胜过一切。她点头,“多谢陛下。”

    常昀握着剑柄,沉默的看着她带着阿念走远。

    就这样吧,他想。

    他忍住自己想要唤住那个女人的冲动,默默的看着她走远。此生能够再见她一面,已经很好了。

    **

    “阿母。”坐在车内,阿念时不时看向东安君,神情忧虑。

    “你想回去?”东安君叹气,“可我们两个回去,又能做什么呢?我们只是两个从琅琊来的异乡客,手中无兵无权,只会成为拖累。”

    此时大约是黎明,晨光熹微,道路上安静无声,唯有蝉声偶尔响起。

    阿念低着头不说话,这阵令人难受的沉闷维持了很长一会。

    “阿母。”阿念忽然开口,“你难道不想要回去么?”

    东安君一怔。她脸上的担忧和不甘都表现得太过明显了,阿念作为她的女儿,轻易的便看破了她的内心。

    就这样离开,一则对君主不忠,二则,对父亲不孝。

    即便怨恨那个老人多年,也不能否认,那人是予她骨血,抚养她长大的父亲。

    她怔愣了一会,喝道:“停车!”

    驾车的驭者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勒住马车,等待东安君的号令。

    “让我,好好想一想。”她轻声对自己的女儿说。

    **

    北军大营今夜颇不安宁。

    约莫酉时,洛阳宫变的事情便传到了这里。

    在洛阳城被封闭住的情况下,讯息不会传得太快。但是符离侯派人来告诉了他们洛阳城里发生的事,并且试图接管北军。

    北军将领有数名,对于拥护符离侯还是褚相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以至于彻夜不眠。

    方洺不见了。

    很快有人发现射声校尉带着其亲卫离开了大营。

    “听说想过的小女儿东安君刚好来到小平津关,方洺恐怕是去找东安君了……”

    “是保护东安君还是捉拿东安君,谁能清楚呢?”

    一群将领聚在大营中,焦躁的思考着。

    他们中既然已经有人抢先行动,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必需抓紧时间了。是倒戈还是护主,动作太慢都会惹来麻烦。

    “我认为,我等还是站在符离侯这边较好。”最为年轻的中垒校尉提议,“相国年过八旬,眼看就要不行了。而杨氏却有子孙无数,皆可位列公卿。”

    “先别急着讨好你未来的主子。”胡骑校尉冷嘲:“什么‘位列公卿’?杨氏子孙才能平庸,能否胜的了相国都未可知。”

    “依我看,还是在洛水之畔按兵不动为妙。”

    讨论未有结果,最后他们也只能无奈散去。

    然而北军八校尉中最为年长的屯骑校尉却在回大营的路上收到小卒的秘密通报,“东安君求见。”

    **

    “玉玺不曾找到。太后宝印也没有找到。”宦官一脸忧虑的上前告诉新阳公主。

    新阳憔悴的坐在长信宫正殿的楠木榻上,闻言愤愤的摔了手中的杯子。

    “带我去见太后!”

    在新阳反应过来之前,常昀就已经逃了。她只抓住了太后褚亭,由此陷入了不利局势。

    她还是被那个女人算计了。她知道她恨她,知道她一定会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她身上,所以设下了这样的计策。

    新阳满心以为自己可以一雪多年被轻视愚弄的耻辱,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来攻打长信宫,好不容易拿下了这里,将褚亭从高高在上的位子拽了下来,可是常昀居然逃了!

    她还是输给了那个女人。

    新阳心中的愤怒,在见到褚亭的惨状时好转了稍许。

    褚亭被她下令除去了钗环和华裳,关押进了马棚之中。她还令人敲断了褚亭的腿骨,防止她逃跑,堵住了她的嘴巴,不准她以言语惑人;她捉来了长信宫的侍女,命人当着褚亭的面折磨,目的便是逼迫褚亭说出玉玺和太后宝印在哪。

    奈何褚亭不为所动。

    新阳只好亲自去审问褚亭。当然,她是公主,她当然不会亲自去那肮脏之地,她走到了马棚外的庭院,然后命人将褚亭架到了她跟前。

    “母亲,还不肯屈服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