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得嘞,懂为啥领导非带着他了,这是要借他的嘴一用! “各位领导……我,我年纪小,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他先定了调子,姿态放得很低。 “我觉着……这工厂的事儿,跟……跟农村种地,可能……可能有点像。” 这个比喻一出,几位干部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 老人却眼神微动,鼓励道:“哦?怎么个像法?你具体说说。” 得到了鼓励,赵振国接着说道: “以前在生产队,干多干少一个样,磨洋工的多,地里庄稼就长不好。后来……我们老家搞了‘包产到户’……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可粮食产量‘蹭’就上去了!为啥?因为那地里的收成,跟自家锅里的饭,直接挂钩了!人有奔头了!” 他顿了顿,看到老人微微颔首,心中大定,抛出了核心观点: “我就想……咱们工厂里,这台机器,这片车间,能不能……也像农村的‘责任田’一样?让工人同志们,觉得这是在给自己干,至少……有一部分是给自己干的?比如,干得多的,超产的部分,能不能……有个‘超产奖励’?让大家伙儿明白,多流一滴汗,不光是为国家做贡献,自己家里的饭桌,也能更丰盛一点?” 车厢内仿佛响起了一声无声的惊雷! “责任田”?“超产奖励”? 这几个词,在当时的国营工厂体系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直接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 “小赵同志!你这个想法太天真了!”那位李同志首先按捺不住,脸色严肃地反驳,“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是旧社会的作坊!怎么能搞这种物质刺激?这会助长个人主义,破坏工人阶级的团结!我们靠的是政治挂帅,是思想觉悟!” 第(3/3)页